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 新闻资讯 > 腕带资讯 > 详情

腕带,病人的“安全带”

更新时间:2015-10-29    浏览次数:
近日,卫生部在《医院评价标准》(征求意见稿)》中明确指出,各医院要完善急诊、重症、手术室、产房等关键环节的患者身份识别措施,建立“腕带”作为识别标识的制度,作为实施操作、用药、输血等诊疗活动识别病人的有效手段。
        余姚市人民医院作为全市最大的医疗机构,早在2008年初,在全市率先实行病人身份识别制度,推行了对新生儿(产科、儿科、手术室)使用腕带。2009年开始,医院开始对全院的昏迷、无主、及手术病人使用腕带。而从今年的6月份开始,凡送到急诊抢救室、ICU的病人,护士都会在第一时间为病人戴上腕带,进一步完善了“腕带”识别制度。
      在此之前,在诊疗活动特别是恶性交通事故病人抢救中,只用“抢1(抢救室1床)”、 “抢2”等区别对待病人,在病人输液、转移、输血、各项检查的过程中存在着病人身份识别错误的可能性。为了杜绝该类事故的发生,医院护理部通过讨论,借鉴其它医院的先进经验,采用了一次性柔性“腕带”,并积极在全院铺展使用。该腕带不但可以识别病人,还保存着病人的基本信息及诊断,并且在抢救的操作中可以节省时间。抢救室护士小李说,腕带就像病人的“安全带”,有了这个身份识别,就像在原来的查对制度上加了双保险。抢救危重病人时心中更有底了,也不手忙脚乱了。
     医院自采用该项识别制度以来,无一例因病人的身份识别发生的事故,医务人员的操作流程也更加顺畅了。